县,在两千五百多年里,是中国行政区划的基本单位。在我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,有一部分比较另类——除了行政区“县”“市”外,其地名只有一个字,于是被称为「单字县」。目前,全过共有98个「单字县」,而义县,是辽宁省目前唯一的一个单字县。

义县在哪?从辽宁锦州出发,沿着锦阜高速往北大约50公里,途径一片又一片辽阔的平原。当地平线开始急促的收拢,义县就到了。

IMG_9814.jpg

义县县城不大,直径也就4公里左右,但义县却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古城。

从燕秦设郡,汉初立县,义县的历史,可往前追溯至2200多年前。然而,就像许多千年古城一样,比之从前的辉煌传奇,义县在工业化、城市化的轰鸣中变得平庸、寥落,甚至于寂寂无名。

义县上一次大规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,可能还是在电影《一代宗师》里。当章子怡饰演的宫二决意复仇,便在隆冬时分踏入古寺。

v2-66fe1ed053c65ada0ff230aff5ca568d_r.jpg

外面是肃杀、凌厉的漫天飞雪,而宫二身着一身黑衣,眼神坚毅。随着她一路梭巡,大殿外的青灯影影绰绰,壁上的佛影却鎏金如泄,五彩焕然,古佛巨柱间,阳光穿牖而入。这些令人震撼的奇景,全都出自义县奉国寺。

要讲义县,奉国寺是绕不开的。自辽开泰九年(1020年)起奉国寺矗立在这片大地上开始,义县的命运,便紧紧同这座佛寺捆绑在了一起,两者的兴衰起伏往往系于一体。关于这一点,可从奉国寺的历代修缮记录中看出来。

v2-32fd2298e0a7f196ac13abc067bc6c3e_r-3.jpg

纵观历史的轴线,义县在辽统治期间,尤为流光溢彩。辽王朝对义县(古称宜州)是很看重的,一方面是从地理因素来看,宜州地处辽宋交界,位于当时渤海滩涂以北,自燕赵至北魏时期,这里一直都是北方民族的经济、文化及军事中心;另一方面,宜州不仅是耶律隆绪的母亲萧太后的故里,也曾是耶律阿保机的长子——耶律倍的封地。双重因素叠加之下,让宜州变得显赫,也让辽文化的印记变得深重。

C21FEEC0-89FC-4700-B109-AE9F98078252_1_105_c.jpg

奉国寺建于辽圣宗耶律隆绪统治时期,当时的义县名为宜州,属辽中京道,归兴中府管辖。中京道自建成起,就取代上京,成为了辽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中心。

辽亡后,金国继续修建奉国寺,其规模之宏大,是“金碧辉焕,潭潭大厦,楹以千计”的。至元朝时,奉国寺发展到了鼎盛。据《大元国大宁路义州重修大奉国寺碑》所记,当时,整座寺庙“飞楼耀日以高撑,危楼倚云而对峙,至如宾馆、僧寮、帑藏、厨舍无一不备”。

元朝灭亡后,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,义州也渐渐消沉下去,失去了往日盛况。随之而来的,便是奉国寺的修缮也日渐减少,甚至由于寺僧无力维持,一任风雨摧残,崔嵬高大的建筑群全都一一荒废,仅仅只勉力保存了一座正殿。

走进奉国寺,视觉中心点马上就会被奉国寺檐角勾勒出的弧形天际线牢牢占据。

v2-900ec71e662d8a5dc993c4aff366a849_r.jpg

不远处,古老的建筑隐于参天柏树身后,像极了宋徽宗的「瑞鹤图」:云气缭绕的宫殿,白鹤盘旋的城楼,单檐庑殿顶下,斗拱层峦叠嶂……这一幕可能和我们想象中的「辽」不同,作为雄踞北方两百多年的少数民族政权,实际上辽国深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。辽代的建筑风格,既有承接唐的大气恢弘,也有延续宋的突出内敛。要是仅仅只看建筑布局,辽构的风格,完全就是唐宋特色。唯一突出的民族特征,却是表现在其建筑装饰上。

因此,我们去看奉国寺,也不会觉得陌生,高挑的屋檐和硕大的斗拱,都是让人眼熟的。唯有绘在木梁上的彩色飞天,个性张扬,妙丽无匹,尽情显现出辽代文明的生命力。

IMG_9771.jpg

如果说源自唐宋的风韵,是理解辽构、理解义县的题眼,那么,再细细探究一下辽代的佛教文化,能让我们更深触摸到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。

往义县西北方向走个大概9公里,就能看到大凌河。在河的北岸,万佛堂就坐落于此。提起石窟,大家很容易想到敦煌、想到云冈。但其实东北也有石窟,这座万佛堂就是东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也最大的北魏石窟。

IMG_9731.jpg

万佛堂石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,是我国东北地区年代最久也是规模最大的石窟群,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弥足珍贵。

万佛堂石窟是北魏营州刺史史元景为孝文帝祈福而建的,是座不折不扣的皇家石窟,于太和二十三年(499年)正式落成。

名字取的“万佛”,可以想见它曾经的辉煌。不过可惜的是,受到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,目前万佛堂石窟周围非常潮湿,风化现象非常严重。原本凿于北魏太和年间(公元499年)的西区石窟,分为上下两层,上层有3小窟,窟内石刻造成像已风化无存了,下层有6窟。

wKgBzFQ3uHiAR3WIAAQAVVD_G7s242.jpg

第一窟为中心柱窟,窟内呈四方形,高约5米,中央有一方形石柱,上连窟顶,中心柱上部的佛造像与供养人均为北魏遗迹。下部的四尊佛为唐代补雕,门刻有“佛光普照”四个大字,其字体魏风十足遒劲有力;方形石柱四面布满精细的雕刻,尖拱上的佛像、供奉人像和上层佛合内的佛像、待者及弧形华幔、化生童子、窟顶的飞天、龙图腾造像与门内窟壁上雕刻的各式佛,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,其刀法劲健,骨感生动。中心柱下部的四尊佛也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一尊四方佛造像。

wKgBzFQ3uHeAJkArAALgA9W-VTg712.jpg

万佛堂石窟依山临水,隔河望去是一片广漠的田野,远处青烟漫拢,近处绿柳成行,时有羊群点缀其间,宛若辽墒画卷。

提到辽,「塔」一定绕不过,辽朝皇帝崇信佛教,在五京地区以及重要府州皆造塔建寺。造塔之风波及全国上下,各地官吏乃至普通僧徒也在州县等地自行筹资建造,留下了丰富的古塔遗存。而在这些古塔中,义县的广胜寺塔,是辽代砖塔建筑中不可多得的上佳之作。

IMG_9829.jpg

广胜寺塔建于辽乾统七年(1107年),是一座八角十三檐的古塔。和奉国寺同为辽代的佛寺建筑群,是北方诸多辽塔中始建年代较为久远,且主体保存的较为完好的古塔之一。广胜寺塔的塔身各面都塑有精美的青砖浮雕,坐佛、菩萨、胁侍、飞天、宝盖、力士、瑞兽等浮雕造像栩栩如生。塔座则为须弥式,刻有灰砖伎乐天浮雕。

IMG_9831.jpg

对于看惯车水马龙的现代人来说,义县的宁静提供着另一种时间流逝的尺度。这里没有996,没有网红打卡处,一切的一切都还停留在一种“从前慢”的状态当中。

已逾千年的古镇见证过兴衰,也体味过寂寥,它只守卫着奉国寺上扬的檐角,等待着下一个人走进这里,再次为它倾倒、震撼、直至心中沸腾。